74岁,她开始「连载」自己的人生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极昼工作室 Author 小昼
74岁这一年,冯庆华开始用图画,在社交网络上连载自己的人生。她从小喜欢画画,梦想当一名专业的美术工作者。在她年轻的时代,她没能实现这个理想。一直到花甲之年,她才有了一点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她在旧电脑上自学绘画,断断续续,花了13年时间,一点点画下自己人生的前30年。儿子评价,她是一个“错位”的人,不断地在人生里妥协、忍让。略有安慰的是,她还能画画,她的画笔是自由的,没有什么能阻止她。
文:李晓芳;编辑 :王珊瑚;来源:极昼工作室
74岁这一年,冯庆华用画笔在网上“连载”自己的人生。
故事该从哪里讲起呢?冯庆华想了想,没有太多犹豫,就从人生的开端说起吧。
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,她跟随父母从出生地,一个宁夏小县城迁徙到省会银川,雇了一头毛驴走了一天,夜里借宿在郊外人家,第二天天亮才进了城门。一家人在城里能拥有更好的生活。
后来,她画童年时的恶作剧,在公园爬墙翻树的日常,还有第一次吃冰棒,看着冰棒越化越小流出的伤心泪。在冯庆华的记忆里,那是她最欢喜的时期,“总觉得世界是美好的。”
故事按年份一点点讲下去,画作里的苦涩滋味也泛上来。18岁,她下乡当了知青。一个放农具杂物的库房,地上铺一层稻草,就算安置了住处,冬天漏风,夏天闷热,天黑没有灯,姑娘们就借着月光唱歌解闷。
偶尔也会闲聊,问两句《复活》里的女主人公卡秋霞,“最后咋判决了?”有看过结局的人说,“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了。”
冬天往田地里一趟一趟送粪,她想起油画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》。和油画里的人们一样,她拉着绳索,背脊弯得几乎与地面平行。
她在画上写道,“几趟下来两腿无力,汗水浸湿了棉袄,大脑一片空白,只希望绳子一下断裂,扑倒在地上永远别再醒过来。”
有时画到过往一些伤心事,她忍不住流泪,但画笔从没停下过。然而画来画去,她只画自己人生的前30年,充满遗憾和错过的30年。
过去,画画对她来说,似乎更像是琐碎生活里一个普通的爱好。直到60岁那年,儿子给她在电脑上下载了一套《我在伊朗长大》的漫画书,那是女插画家玛赞·莎塔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画下的回忆录。
她感觉书里“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”,几乎在一瞬间被击中,萌发了用画作记录自己人生的念头。
儿子查理记得,冯庆华看完漫画,一直特别激动地和他讨论主人公的遭遇和种种故事。
他回想母亲当时的表情,试图找到最恰当的那个形容词,“像一个人身处黑暗久了,突然看到一扇窗的感觉。”
查理也支持母亲将故事都画下来,“我说不管别人能不能看见,我们自己留着,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记录,留下自己的痕迹。”更重要的是,查理觉得,对母亲来说,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宣泄情绪的出口,“有人用文字,有人可能会拍成电影,我妈妈就是画画。”
冯庆华的绘画工具是家里淘汰下来的一台旧电脑。查理不会画画,只是教她点开电脑桌面的“画图”工具,还有关闭和保存这些最基本的操作。
画图软件里有一些英文单词,她看不懂,“我上初中时学的是俄语,没学过英语”。她一个个摸索猜测,点错了就关掉软件,重启。
在电脑上使用画笔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有时她往东画线,线条却不知怎么的往西拐去,“笔触不听话”。还有更心痛的情况,她曾不小心删掉过好几幅作品,找也找不回来,只能从头再来。
她花了好几天狠狠练习,总算画顺了线条,但画面细看,一些地方还是有些粗糙。儿子安慰她,这也是一种风格。她开始把脑海里那些画面一点点画下来。
她没有严格的作画计划,记忆碎片随机出现,想到什么就画什么。脑袋里像装了一台老式放映机,“不断出现一生记忆中最忘不掉的东西。”
她画小孩去打酱油,弄丢了一毛钱,站在商店门前不停地哭泣,天都黑了,也不敢回家。
那时冯庆华也只是个孩子,如今再把这场景画下来,她才更深刻地明白,“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岁月里,处处是琐碎的辛酸。”
她也画下一个“难捱的长夜”,一位同学的外婆夜里去世了,家人正准备后事,偏巧唯一的电灯泡坏了,他们想借一颗灯泡。
可同学一家因为“思想问题”,从上海到了甘肃接受劳动改造,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们。那个晚上,同学一家只能边哭边熬着等天亮。
还有在外打工的王大伯,春节前夕用一年的辛苦钱为家里添置了一头山羊,搭上顺风车深夜就往家赶。到了回家的路口,山羊却死活不愿走了,最后挣脱绳索跑了。
王大伯在黑暗的旷野里,拼命追赶,“深夜在广袤盐碱地上一望无边,羊的逃跑速度是五十岁大伯追不上的,”冯庆华说,那幅画没画出来的结局是,“全家过年吃肉的希望落空了。一年的工白打了。”
她在那台旧电脑上断断续续地画,从不给自己定下规律的作画时间,全凭自己的心情和精力,找不到感觉时,也会好几天不动笔。
花了13年时间,一直画到去年年底,她才将自己想画的,不得不画的30年人生经历和故事都画下来了。
儿子查理是位声乐老师,一位学生偶然看到母亲的画,很受触动,推荐他们可以将画发到社交网站上。
今年3月底,查理尝试着为她开了一个账号,从童年开始,连载画作,取名“老太婆的回忆录”。
让冯庆华有些惊讶的是,画作发布,竟得到不少关注和支持。有95后年轻人说,“谢谢您的画让我这一代能感受到您的年代。”有中年女性评论,“谢谢阿姨的记录,我们本来就不了解过去,现在更是快忘记了。”当然也有不善的言论,有人质疑她是“年轻人装老家伙”,有人怀疑画中情节的真实性。
冯庆华平静地回复对方,“都是我本人的亲身经历。编故事需要费脑子,体验过的事情无需费脑子,自己就会流淌出来。”
在一些时刻,冯庆华会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理想和追求,那时她一心想上美院,成为一名专业的美术工作者。
从小,她就喜欢画画,每天在各种废纸本子和课本上乱画小人,老师批评她,但同学们都夸她画得好。上了初中,老师主动找她出板报,画教学图片,还被找去画过大字报专栏插图。
当知青时,为了早日摆脱繁重的农业劳动,她曾主动联系省里的文化馆,毛遂自荐,试图创作可供展览用的绘画作品。
1972年,她画了一幅“代表归来”的作品,最后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选中展出。
冯庆华还记得展览的第一天,许多人在画前驻足欣赏、赞美,那是她74年人生中最有成就感的时刻。但第二天,她的画就被政审人员摘掉了,没人知道原因。
后来高考恢复,冯庆华也试过考美术学院,可那个时候上学的名额不多,她过了初试,复试却没消息了。
最终,她当了小学代课老师,教一到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课,偶尔也会兼职上上其他科目。年轻时的理想最终没有实现。
她的社交账号上写着一句简单的简介,“画笔记录自己的一生。”她说,“现在作画,都是在总结我对人生最后的理解。”
她这样解释,“人抵抗不过自己的命运,”有时追求理想,“除了自己的奋斗,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。”这是没有办法的事。
但她始终没有放弃画画。现在人生已经走到后半程,她还在不断学习新的绘画技巧。
她社交账号里关注的几乎都是绘画博主,风格多种多样,有国画,水彩画,手绘博主,甚至还有这两年才出现的AI绘画。她甚至会上B站搜索观看绘画教程。
查理时常感叹母亲的自学能力,“她是一个上网上得挺溜的老人家。像B站这些,都是我跟她说上面有这些东西,她就会去百度,自己慢慢摸索。”
过去她在纸上作画,60岁才开始学习用电脑绘画,查理给她买了手绘板,今年又买了iPad,“全是她自己学习怎么用这些工具画画。”
在网上看到优秀的画作,她也常常和查理交流,“觉得人家这样画真的很好,她就学不会之类的。”
冯庆华赞叹如今多种多样的学习渠道,只是有点遗憾,她人生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,“年轻时把最好的精力奉献给了黄土地,现在有条件可以干自己的事了,已是日落西山,风烛残年。”
儿子查理觉得,母亲是一个“错位”的人。“除了她过去的经历,还有她的思想,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格格不入的,然后她就会遭遇很多现实的障碍。
所以她的人生就是不断地在做妥协,艰难地自我修复,然后继续妥协。她想做的事情在年轻的时候都没有做成,这就是她的人生。”
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后,当一名美术工作者更是一个不可及的梦想。
冯庆华说,当知青时,她白天劳动,晚上还能抽时间画一阵,打打基础,“虽然生活艰苦但没有琐碎的家务压力。”成家以后,没了繁重的体力劳动,她却“立马变成一个免费保姆,单位忙,家里忙,像陀螺不停地转。”
查理从小就看过母亲伏在书桌前画画,偶尔有相对充裕的时间,母亲会画工笔精细的国画山水图。更多时候,母亲就是随意扯一片废纸,画一画这天遭遇的事,看到的人,“有点像我们记日记。”
他也知道,母亲从来不耐烦干家务活,不喜欢下厨房,查理说得笑起来,“我母亲说过,如果我每天能够只画画,不需要下厨房多好。或者说一个女人整天把自己放在家务琐事里,人就荒废了,本来可以干好多事,都干不了。”
但在母亲的年代,“他们不会离婚,只会为了家庭为小孩,硬撑着走下去。她自己的立场,内心真正想做的事都可以妥协。”查理说,“虽然她不喜欢,可是母亲该尽的义务她都完成了。”
小时候他觉得母亲脾气有些暴躁,也常常会和父亲争吵,长大后他明白,那是母亲妥协后,“藏在心里的隐痛”。
一直到60岁之后,她才终于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时间,可以做一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。
她画过去30年的人生时,老伴有点担心,他们都是经历过风浪的人。冯庆华最终选择画下来,有些故事她不打算发出来,但也不想限制自己的画笔。
去年年底,她和老伴相继染上新冠,老伴没扛过去,去世了。她熬过来了,但感觉记忆力似乎也不如从前,好多事情都记不住了。
今年春节后,儿子将她从宁夏接到杭州生活,还给她买了一台iPad,她开始天天抱着iPad研究绘画工具。
她有两个计划,一个是将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都画下来,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完成了。还有一个新的想法,她想要记录当下生活里的人情百态,或者只是一些无聊小事。
最近,她用iPad画了几幅新作,五月时画了在街道看见的一幕,槐花开了,人们在树下摘花。也画日常生活里的鸡毛蒜皮,比如邻近的两户人家因为垃圾占道问题,吵个不停。
还有令人唏嘘的场景,有对小夫妻结婚半年就离了,她看到光鲜的婚纱照被扔进垃圾堆里。
很多时候,冯庆华明显觉得自己精力不足,但至少,能画一点就是一点。她说,“只要我身体好,我就一直画下去。”没有什么能阻止她。(应讲述者要求,冯庆华为化名,文内插画均由她提供)
本文转载自【极昼工作室】,关注查看更多故事。
喜欢请分享,满意请点赞,最后点在看